丹政办发〔2017〕69号


  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智慧丹东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智慧丹东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智慧丹东建设实施方案

  (2017-2020年)

  为务实、健康、有序推进丹东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丹东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根据《智慧丹东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机遇,以加快智慧经济发展和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重点,以信息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的融入和创新体系的完善,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创新体系,使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为民服务充满活力和智慧。以创造丹东市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规划与部署,着力推进丹东智慧城市建设。

  (二)建设原则。

  需求为先,服务导向。立足创建优质、高效的创业与生活环境,坚持以服务为导向,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发挥信息化对科学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切实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民、利民、惠民。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建立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格局。

  创新驱动,深化应用。鼓励各类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跨界融合,形成智慧应用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高丹东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自主可控、保障安全。牢牢把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加强信息安全战略规划,落实责任机制,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实现安全可控。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集成落实各项国家信息化政策,建成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智慧产业集聚化、生态环境宜居化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体系框架,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争取入选国家智慧城市相关试点示范,使丹东成为国内三线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标杆。

  打造安全稳定的边境城市。到2020年,建立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形成打防治一体化工作格局,大大提升应急处置、防范打击及边防安全服务等方面警务实力,进一步提高市公安局边防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应用水平,增强利用信息化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综合能力。与公安实战需求、边防实战需求、政府应急指挥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精细化勤务管理和公共安全领域的信息化升级,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力和规范化,保障丹东市公安工作总体水平和群众安全感走在全国前列。

  社会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应用的集成,为城市管理提供新手段,新方法。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食药监等业务系统的建设,达到城市智慧管理。到2020年,统一邮件服务覆盖全市政府部门,移动办公覆盖90%以上的政府部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覆盖率达到90%,适于网上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90%,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95%。主城区无线数字集群系统网络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达到95%。建成覆盖全市企业和自然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建成智能便捷的医疗、教育、社保、交通、社区、旅游、养老等民生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及开发利用,公共服务门户实现汇聚各类服务事项1000项以上,服务覆盖能力超过200万人以上。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95% 以上,全市农村居民参合率达到99%。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有,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社保业务85%以上事项实现就近办理,社保缴费申报和查询服务95%以上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主城区社区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主城区社区健康一体机监护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智慧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20年,顺应“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趋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快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大幅度促使丹东本地表计企业的产业升级,将促进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激发丹东传统的表计产业链使其利用新技术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信息消费意愿持续增强,信息消费能级稳步提升,信息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城市居民信息消费占消费比重超过40%。

  城市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到2020年,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主城区主要道路路口智能监控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交通秩序维护应急响应速度提高50%,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50%。重点污染源企业监测接入率达到90%,废水污染排放企业监测达标率达到93%以上。能耗监测体系基本建成,大型公共场所、主要用能行业90%实现智能节能监测。

  二、建设重点

  (一)基础设施。

  加强统筹协作,强化集约共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城市信息传输网络,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绿色安全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全面支撑智慧城市发展。

  1.构建信息网络。

  按照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适度超前原则,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提高基础承载、枢纽汇聚和网络服务能力,提升面向城市居民、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服务水平。落实国家“宽带中国”战略要求,全面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实施“光进铜退”工程,城市地区光纤到楼入户,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进光纤到村。加快构建以移动通信网络和无线局域网(WLAN)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网络,重点扩大4G网络建设速度,提高覆盖质量,5G网络率先试点部署;加快建设丹东市全城免费无线局域网,推进车站、广场、商业中心等重要公共区域的热点覆盖。构建电子政务外网,升级网络承载能力和市级互联网出口带宽,形成一个纵横互通的信息高速通道,满足各级政府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要。构建作为智能感知、数据回传、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无线政务的专用基础承载网络。

  2.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

  统筹建设新规划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高弹性、低成本、资源利用率高的硬件基础平台,为智慧城市提供云化的计算、存储、安全等基础服务。市级各新建智慧应用系统全部迁移到云计算数据中心。

  3.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在已有政务信息资源相关标准基础上,结合丹东市实际情况,先制定《丹东市政务信息资源编目规范》,明确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核心元数据描述和要求。结合丹东市的实际情况,按照先急后缓、循序渐进、共享共利的工作原则,整合全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社会机构掌握的“人、事、物、机构、地址”等信息资源,提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方案,基于城市大数据统一平台,实现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进而达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

  4.建设城市大数据统一平台。

  以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支持跨部门、跨领域业务协同为目的,重点打造集约化城市大数据统一平台,促进互联互通、数据开放、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城市级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通全市各部门政务系统之间的数据链路,打破行业组织间的数据壁垒,通过对数据的授权,实现政务数据之间的共享和交换。在现有部门实现基础上,整合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和建筑物等基础信息,建设丹东市统一的公共基础数据库,实现基础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为数据开放共享、业务协同、决策分析夯实基础。建设大数据开放及挖掘分析平台,向各部门辅助决策、统计分析、业务管理等提供大数据支撑;大力推动政府部门将城市运行过程中产生、积累的各类数据,如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政务数据公开试点应用,探索建立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和渠道。

  5.深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一体化、规范化、符合丹东市情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利用行业先进理念和信息安全成熟技术,充分考虑前瞻性、先进性、融合性以及发展趋势,从技术防护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安全运维体系等方面入手,通过规划、实施、检查、评估的持续改进,全面保障丹东智慧城市业务安全和稳定的运行,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有效性,打造智慧城市的网络和信息安全标杆。

  (二)安全领域。

  丹东市地处边境,涉及公共安全和边境安全两个层面,结合公共安全和边防安全提出边境安全以支撑丹东市安全领域的建设工作。要解决战时和平时的安全工作,包括对于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善后评估,以及保障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等工作。

  1.建设智慧化公共安全体系。

  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有效应对新常态下、新业态中各类社会风险,加强重点区域监控,提高视频监控覆盖率,实现视频监控向高清化、智能化平稳升级,整合各类视频图像资源,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推进和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对视频图像资源的共享应用。建设融合窄带数字集群和无线宽带技术的专用通信系统,构建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支持基础语音、扁平化指挥、可视化调度、多媒体集群、高清移动视频监控、移动警务等业务,实现警务应用从固定到移动、从桌面到街面、从孤立到互联的全面提升。完善应急保障体系,深化应急管理领域业务协同,加强市应急指挥系统与公安、交通、城管、旅游、水务、教育、卫生、食品、安监等相关管理系统的对接,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升气象、地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建立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电梯应急处置和安全运行监控中心,实现统一协调指挥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和其他社会救援力量,提高电梯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消除和降低电梯故障、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害。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药品安全追溯平台,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网络监控体系,逐步实现食品药品生产全生命周期监管。建立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实现综合监管、执法监察、绩效考核、重大危险源管理、公共安全设施安全监控、领导决策辅助、应急救援等,提升安全监管能力。推进智慧网格建设,有效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加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对民生、服务、治安、公共安全等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做到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惠民服务在网格中开展,实现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司法综合指挥协调中心”,通过实战、数据、服务和内部协调指挥等,为社会公众提供司法服务,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司法行政管理体制。

  2.建设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

  深入开展边境安全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警务网络化治安防控。通过智慧边防系统的建设,满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指挥决策系统实战需要,通过全方位整合各类信息通信资源,充分挖掘发挥其实际效能,建立集社会管控与综合指挥调度于一体的边防治安防控综合应用平台。智慧边防平台是以建立综合性指挥通信模式为主线,以信息引导防控资源布局为目标,以空间地理信息为总体展现,以公安通信网和信息资源为依托,通过信息汇聚、数据交换、智能分析、研判决策、综合指挥、报警联动等功能设计,提高各警种在警力布防、指挥决策、快速处置、精确打击等方面的综合治安防控能力,是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的多功能信息通信应用平台。

  (三)社会管理。

  以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大数据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和协同应用,加快政务公共数据开放,促进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全面提升政府管理、服务和决策能力。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导向”原则,以惠民服务便捷化为目标,充分整合服务渠道和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突出体验提升,实现全程全时全方位的服务,促进智慧生活应用全民共享。

  1.以“互联网+”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按照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总体要求,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实现政府信息共享、渠道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提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建设跨部门协同办公平台,集成通讯录、短信、电话会议、统一邮件等服务内容。建设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在线互动等功能于一体,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联动的综合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探索适应互联网新趋势的在线管理和服务方式,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推动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政府效能。

  2.推动政府公共数据开放。

  依托城市大数据统一平台,开展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利用试点,加快制定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标准规范和管理规定。建设政府数据服务网,按照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分级分类,深化公共资源、市场监管、交通状况、食品安全等政府信息公开。通过政府向社会开放数据,社会机构基于开放数据为企业、市民提供增值服务,促进社会治理多元化,形成社会共治的治理新模式;同时为开创新应用、催生新业态、打造新模式提供新动力,有利于提升创新创业活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

  3.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

  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整合教育、医疗、社保、交通、公共事业、社区、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各类服务事项,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融通,完成市民专属页和企业专属页建设,提供信息查询、反馈、预订、预约、投诉等各类服务,构建面向公众和企业的公共服务门户。从“一门式”向“一口式”转变,建设行政审批服务全业务覆盖、全流程办理的网上办事大厅。运用微信、超级APP、移动应用等互联网手段,提供主动式、全程全时、均等普惠的公共信息服务。

  4.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

  加快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信息监测、投诉举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进食品药品企业及品种信息、安全知识、监管动态、警示系统等信息共享和查询服务。建设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统一信息网络和智能移动监管平台,提升对重点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5.建设智能化的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

  优化完善数字城管综合平台,推进城市管理网络化,对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实施管控、预警、故障报告,实现市容环境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有效取证、依法解决”。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在供水安全、水资源与环境生态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和供水调度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对全市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的支撑能力。将新型显示和智能感知等技术应用于城市道路照明,实现路灯光线强度自动调节,提高城市路灯监控和管理水平。整合共享视频监控、实景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资源,实现市容秩序的可视化管控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地下管线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编绘管线图和数据库,实现对地下管网及市政设施运行情况实时、准确的信息采集、分析、识别和监控等,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突发事件预警处置能力。

  6.构建公共卫生管理和市民健康服务新模式。

  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以居民为根本”和“以行政为支撑”的医疗卫生理念,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公共卫生管理和市民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全面实现区域平台与外部机构间的信息互通,推进健康信息在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和市民之间的共享利用。构建社区健康小屋,为社区医疗机构服务人员配置轻便易携的健康一体机,整合医疗资源,通过统一的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全方位服务。深化医院信息化建设,探索新型患者就医、付费模式,探索开展向上对接优质医疗资源,向下服务于各县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

  7.建设面向全社会需求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

  完善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覆盖率,提高教育信息化均衡度,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互动课堂、考试阅卷系统、录播课堂、教育多媒体一体机、云教室等系统应用,增加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度。部署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系统,实现学校无线网络的统一规划和认证,解决“班班通”向“人人通”迈进的技术瓶颈。推进在线学习云平台的系统实施,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教育内容涵盖面,增大教育服务对象范围,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社会教育统一管理与运营。推动教育信息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全覆盖,构建桌面式协同办公平台,提高校园管理和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四)产业经济。

  以构筑城市未来竞争新优势为出发点,构建全程全域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智慧产业孵化体系,推进区域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以信息化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全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产与销售、服务与管理的智能化。

  1.打造“互联网+旅游”新形态,提升旅游服务体验。

  以“全域旅游”战略为统领,打造“互联网+旅游”生态圈。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建设融“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位一体的智慧旅游平台,整合各类旅游相关资源,完善旅游配套公共服务,衔接旅游产业链。鼓励和引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游客提供旅游线路规划、交通、住宿、门票预订购买等一站式服务。建设旅游市场监测预警平台,开展旅游企业、行业信息动态统计和分析,提升行业运行发展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建立旅游舒适度指标体系,提升旅游公共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置能力。加强旅游行业监督管理,强化旅游行业信用监管和服务。

  2.打造智慧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产业链条各类资源,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快速采集、综合管理、监测预警、实时发布。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智能监控、数字化可视管理及质量安全可追溯。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提升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功能,加强网农对接,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参与网上营销,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化和生产基地电商化进程。

  3.构建城市物联网平台,提升智慧城市的泛感知能力。

  基于丹东城市物联网建设,城市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管理对象的状态,并及时做出决策和响应,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在能源方面,千家万户的能耗数据,用能设备状态可随时监测分析,为节能减排、能效管理服务,可更为容易的创造更绿色城市环境,使低碳的城市生活成为可能。在交通方面,停车将变成一件十分简单容易的事情,交通拥堵状况可大大缓解。

  4.推进园区信息与服务融合,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

  依托重点功能区、县(市)区示范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等,围绕园区管理和产业服务,加快信息化助力制造业园区高端绿色、服务业园区宜居宜业发展,建立资源共享、协同运作、智能运营的园区发展新模式,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强力推动企业进区入园。推进园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实现重点园区固定宽带网络、无线局域网、移动通信网络等的优化覆盖。鼓励园区管理服务精细化,以办公、招商、物业等为核心,推动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园区公共管理服务体系。鼓励产业服务专业化,支持各类产业创新和商务合作平台发展,提供企业信息化、在线产品服务、公共检测、投融资等增值服务,以及园区休闲、便捷支付、智能停车等生活服务。

  5.智慧物流服务,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积极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各类平台创新运营服务新模式。通过建设智慧物流数据中心、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多式协同联运平台等工程,努力把丹东市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物流基地。

  6.打造众创服务平台,营造互联网创新创业环境。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支持鼓励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线上线下、孵化投资相结合的新型众创空间,引导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向空间集聚。综合运用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无偿资助等方式,鼓励支持研发设计、科技中介、金融服务、中试孵化、成果交易、知识产权交易、认证检测等众创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咨询、技术转移、市场策划等“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通过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担保等服务。

  (五)生态宜居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在城市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市政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利用,提升城市获取、控制和转化资源的能力,针对丹东市发展面临的急切、重大难题,重点推进环保、交通、市政、能源等领域的智慧化建设,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实现城市低碳绿色发展。

  1.构建智慧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根据丹东边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要求,构建和完善全市域、全要素、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环境保护监控监测平台,实现对大气、水、噪声、扬尘、辐射、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监测监控全覆盖。完善区域环境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全天候、实时化、精细化环境监督管理。

  2.建设绿色便捷的智慧交通运输体系。

  通过加快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改进,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提升道路交通运行效率和交通管理水平,服务于区域交通“一张图”、“一张网”、“一张卡”和“一个平台”的发展格局,提高丹东市公共交通满意度和区域交通信息服务品质。重点扩大电警卡口建设范围,引入汽车电子标识系统,完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汽车电子标识系统、智能稽查系统、交通决策分析系统,提高交通控制管理效率;推动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平台、城市综合运行监测和协调指挥平台建设,保障公交优先系统、公交线网规划优化系统、特殊车辆管理系统实施,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水平;打造交通综合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环保黄绿标管理系统、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等应用。

  3.建设全方位城市便捷生活服务体系。

  围绕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和谐,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服务集成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现代化。建设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资源,通过电脑、手机、大屏等渠道,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气象信息、文化娱乐、公用事业、智能安防、线上线下支付等社区服务。围绕构建“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统筹政府部门及市场机构的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推进社区养老信息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援助、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服务,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等应用。鼓励各区以新建小区为主建设示范社区,鼓励第三方服务平台参与智慧社区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建立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社区信息化新机制。利用政府、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等资源,打造包括公共服务门户、智能手机、智能卡、互联网等渠道的智能支付体系,大力推广和普及在城市交通、公共事业、金融支付方面的一体化应用。

  4.建设全方位能源监测体系。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建设,提高绿色建筑比例。推进城市能源综合管理的数据采集、数据监测和分析诊断,实现节能管理的规范化、有效化、智能化和科学化。推进企业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的在线监测及关键设备生产能耗过程监控,实现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消耗过程的动态监控和管理。推广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应用,鼓励社会投资的建筑工程项目应用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发挥智慧丹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指导和战略决策职能,统筹负责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协调各部门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对各部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进行考核。各部门依据本实施方案,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项目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和重点,抓紧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行动方案。智慧丹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推进,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统计制度和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智慧城市建设统计公报和评估报告,确保行动计划有效贯彻落实。

  (二)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对接国家相关政策规划,建立健全本市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统计监测体系、管理评估体系和运营保障体系,推进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等地方立法工作,加强条块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定和完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信息共享交换和运行管理等各环节的流程、技术架构、跨部门信息协同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加快出台相关数据标准和规范,并指定责任部门负责更新完善,以规范智慧城市建设,减少技术和流程障碍带来的资源浪费和信息壁垒,定期开展跟踪分析、评价评估。

  (三)拓宽智慧城市投融资渠道。

  强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资本金注入、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广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投入、专业公司运营”的管理模式,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破解建设资金难问题,将智慧城市从纯粹的建设型项目逐渐转变为长期经营型项目。由专业化公司负责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运维和运营,政府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使用专业化公司提供的服务,节约政府开支、缓解资金压力。统筹安排信息化等相关专项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投入项目应经智慧丹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强化项目协调和扎口管理。

  (四)推动创新和创业机制建设。

  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社区,完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与活力。积极推动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与互联网创业项目成长加速,以资金支持、互联网人才对接、深度投后管理、专家库资源匹配等方式提供全方位服务。通过政务公共数据开放,运用政府信息资源应用竞赛、应用技能培训、应用助推计划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充分利用并深度开发政府信息资源,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全社会驱动的信息化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良好环境。

  (五)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

  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政府、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加强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及物联网应用的安全防护和管理,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强化涉密信息系统审查机制。建设服务全市的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中心,构建安全管理能力、技术防御能力及安全运维能力,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门户网站、网络出口及重要信息系统提供智能监控、分析预警、追溯和防御等服务,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专业骨干队伍和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六)加快培养智慧化专业人才。

  创新引才聚才方式,实施更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区域科技人才制度衔接,搭建科技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吸引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到丹东市创新创业。面向政府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市民,依托高校、职校、社会教育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化技能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共建实训基地,鼓励高校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等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开展智慧城市和网络安全宣传体验活动,提升全民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扶持和鼓励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高端服务业,在税收优惠、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




发布时间:2017/12/19 15:34:00 来源: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